管理员登陆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策略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因此,搞好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工作,既显得重要又有一定的困难。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沟通知识间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所以,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和发展提高是毕业班总复习的主要目的。若教师能根据复习课教学所倡导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理念,用心设计有效的、高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完整的理解,则让学生学来容易,事半功倍。
   “整理和复习”,应重在“理”。即理清知识的脉络,理清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复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千万不要以一次次所谓的综合测试来代替复习。应注意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复习教学的侧重点绝非只是整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在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下面就如何复习《量的计量》一节,提些建议: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通过整理和复习本节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
    建立较清晰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观念;牢固掌握相关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相互改写。

针对以上教学要求,我认为在复习时应注重下面几点:
(一)回顾整理,形成系统
   量的计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它们之间往往都是纵向发展,横向联系着的。复习时,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着重在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整理,明确和较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突出比较,沟通联系
   本单元编者很注意采用表格式、题组。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好这些教材直接给出比较的知识内容,还要注意做好教材中那些以文字作提示的内容的比较,并且对复习中的一些例题或习题也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变换条件和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加深理解,巩固认识,减少遗忘。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过程不是一次可以完成达到目的,而是从初步感知、认识、理解、巩固、提高,而且要不断地重现、强化,而且这个不断重现、强化的过程又可以穿插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中去。
(三)精心设计例题
    复习时,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讲究复习策略上,有针对性地从练习中选出题例,或另外设计补充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实例,进行有效的复习。例如,名数的改写和转化除了是一个计算问题外,还常出现在填空、选择、应用题之中,着重考查学生审题的严谨程度。如12册数学中有关圆锥、圆柱的体积计算题:有一个圆锥形谷堆,底面积是31.4平方分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谷子重40千克,求这堆谷子重多少吨?此题中就有两处单位的转化:平方分米-----平方米,千克-----吨。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其中一处均会出现错误,前功尽弃。教师应在平时练习中多点拨,引起学生重视。
   复习中还可采取多种策略,使学生对量的计量有关知识掌握更牢固。

例如:

一、层层分类策略

层层分类策略是组织学生先把相关的数学概念罗列出来,再通过多次分类活动,把具有同样特征或方法的知识点划分为同一类,层层深入。这样复习起来,“散状”的知识也就“成层”、“成块”了。

如在复习(量的计量)这一部分内容时可采用此办法,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各种量和名数形成了结构性的认识,理解上又一次得到了提高。

[案例1] 量的计量总复习

片段1:第一次分类

师: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生: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师:如果要分清各种单位,你会把它们分成几类来复习?怎么分?

生: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为一类,质量单位为一类,时间单位为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因为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相邻间的进率可以按10、100、1000来运算,容易比较,其他计量单位就不行。

师:那我们就按这样的分类来复习。

接下来,老师出了三组练习题,分别是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一组,质量单位一组,时间单位一组,并让学生所说出比较的方法。

……

片段2:第二次分类

在复习比较同类量的大小时,教师又一次启发学生进行分类。

师:长度单位有哪些情况?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进率1000的,千米、米;进率10的: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面积单位有哪些情况?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进率是100。

师:体积单位呢?

生:相邻单位间均是1000。

教师又出了二组练习题,分别针对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情况,并重点分析时间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次的分类。

从以上这一案例中我们能理解到“层层分类”的内涵,教师在一节课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三次的分类活动,在分类中整理,在分类中层层深入,在分类中突出复习重点。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有的“计量单位”形成清晰的印象。这种方法我们在复习其他许多知识中都可以运用,如“数的改写”、“数的分类”、“几何知识”等。

二、“分类记忆”策略

未经整理的知识就像散落的珍珠,难以拾起,更难以运用。如能用分类法把它们区分开,就能很好的记忆。我们复习知识,就要寻找这些不同的类别,让学生用它串起记忆中的颗颗珍珠。

如复习量的计量一节的名数的改写时也可采用“分类记忆”。

[案例2] 名数的改写总复习

复名数化单名数

(1)3时20分=(  )分,           5千克80克=(   )克

单名数化复名数

(2)2.8吨=(  )吨(  )千克,    7.05米=(   )米(  )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各“名数”的相关概念一一贴在黑板上,再组织学生把这些概念根据它们的关系进行整理,形成结构图。

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师把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分类,把单名数-复名数分类,学生自己把所学过的计量单位回忆出来,这比起老师带着他们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复习,效果要好得多。一是在同样的数中发现不同的关系,体现这些概念的关联性,易于形成知识结构图示;二是学生自主思考了,印象也就深刻了;三是有了具体、生动的例子,既避免了空洞枯燥地复习概念的定义,又不需在每个概念的复习中另举例子花费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重点突破” 策略

时间单位最复杂,进率很特别,易出错。教师应让学生梳理好,使其充分掌握,灵活运用。如:世纪、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的换算。还应注意教会学生掌握区分闰年、平年的方法。面积单位中的有些进率也易混淆,如平方千米到公顷,公顷到平方米,教师要常给学生做针对性训练。

为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的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我以为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2、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改变传统数学教学过于重视结论,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现象。
3、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引进一些开放型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唯一答案”的状况。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方向,准确把握、理解和运用教材,立足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搞好小学毕业复习工。

以上是我在毕业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 2009-03-19 13:32:24 通过 网页 浏览(2684) 打印

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